返回顶部
发布时间:2021年06月30日 信息来源:中国金融电脑
目前,商业银行的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趋势。中小银行尤其是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不能为转型而转型,要坚持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大方向,运用先进的金融科技技术,结合自身的发展状况、客户需求、风控管理,有选择地推进数字化转型工作;要因地制宜“小而美”,选择一至两个业务条线或产品服务进行试点和探索,在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全面推进数字化转型工作。
2021年2月21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农村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具体目标和工作要求。
近两年,随着信息科技的快速发展,各商业银行基于自身发展和市场竞争的需要,纷纷加大金融科技方面的投入。商业银行的数字化转型不仅成为银行业一个高度热门的话题,也已成为大多数银行的战略目标和行动纲领。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全国性股份制银行以及较为先进的区域性商业银行已经在数字化转型的工作中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
下面,笔者就中小银行推进数字化转型、助力乡村振兴战略谈一下个人的理解和建议。
一 数字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符合国家战略
《意见》指出:“完善涉农金融机构治理结构和内控机制,强化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管责任。支持市县构建域内共享的涉农信用信息数据库,用3年时间基本建成比较完善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体系。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大力开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保单质押贷款、农机具和大棚设施抵押贷款业务。鼓励开发专属金融产品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增加首贷、信用贷。加大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的中长期信贷支持。加强对农业信贷担保放大倍数的量化考核,提高农业信贷担保规模。”这里的关键词“涉农信用信息数据库”“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体系”“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增加首贷、信用贷”等,应该成为广大中小银行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要求、推进农村地区普惠金融和数字化转型工作中必须认真研究和一以贯之的主线。同时,中小银行尤其是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不能为转型而转型,要坚持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大方向,运用先进的金融科技技术,结合自身的发展状况、客户需求、风控管理,有选择地推进数字化转型工作。
二 商业银行的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趋势
目前,商业银行的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趋势。与2013年、2014年互联网金融热潮的情形非常相似,几乎所有的银行业的峰会、论坛和培训都在谈数字化转型。
商业银行是经营风险的特殊企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是银行授信业务的风险预测、管控方式和手段转型,银行业务操作和服务的转型都属于电子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的转型范畴。
第一,银行服务线上化。服务线上化即银行对客户提供的各种金融服务产品及其相关的业务操作线上化。具体来说就是手工作业自动化,将原来银行的手工作业的流程升级为由IT系统来处理完成,如支付结算、计息、报表统计等;人工服务自助机具化,将原来大量的面对面的人工服务升级为采取银行机具处理,如现金存取、发卡、开销户等;客户交易线上化、移动化,客户办理业务,可以通过网银、手机银行等电子渠道远程办理银行业务,如汇款、缴费、发工资等;场景服务交易银行化,无论是前几年热炒的交易银行概念,还是很多从业者仍在热捧的开放银行模式,都是将银行的各类金融服务内嵌到企业和个人客户的生产生活的场景之中。
第二,业务运营数字化。数字化转型领先的商业银行,无论是业务经营的日常管理,还是经营绩效考核指标的下达和评价、对未来增长趋势的预判,以及授信业务风控管理和内部审计工作,都已开始进入数字化运营的发展阶段。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客户营销和业绩考核数字化,CRM系统已经在商业银行获得广泛的应用;后台数据在线支持前台营销工作,通过内外部数据的挖掘、清洗、整理和加工,对现有和潜在客户进行精准的客户画像,有针对性地开展营销和服务工作;产品和服务参数化配置,不再每推出一个产品和服务就做一个立项开发,而是大量运用公共组件和模块,通过后台的参数化配置,实现创新产品和服务的快速推出和迭代升级;数据统计报送和审计工作系统化,即以数据仓库存储为基础,各类内部统计、监管报送工作通过系统化的方式实现;对日常业务经营管理工作的审计工作,通过审计系统提高审计工作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第三,经营管理数据化。一方面,通过数字化营销考核系统、全面成本管理系统(TCM)、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系统(FTP)、行长驾驶舱等应用系统,实现经营管理工作的数字化;另一方面,通过外部数据引用、内部数据挖掘、数据风险防控、数字化精准营销等方式,提高现有银行业务的营销效果和风控水平。以上两个方面,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第四,融资业务线上化。近期,各商业银行将小微企业、商户和个人消费贷款线上化迁移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比起其他金融服务的线上化,利用大数据风控技术实现小额融资线上化,对商业银行授信融资和风控管理来说是一场革命性进步。客户线上申请、银行线上授信、双方线上签署电子合同、线上公证、线上放款、线上贷后管理和还款等,均已实现全流程的线上处理模式。
需要重点强调的是外部数据的引用问题。前些年,各类以提供外部数据为主的非持牌“征信机构”,采取一些非法手段获取客户个人基本信息和行为信息,打着普惠金融的幌子,向商业银行提供信息服务,违反了《征信业管理条例》和网络安全法的相关规定。监管部门和政法机关已对此类违法行为进行了严厉的打击。商业银行引用外部数据,一定要与持牌或政府许可的合法机构合作。
同时,部分热衷于外部数据引用的商业银行,内部数据的挖掘工作做得远远不够。客户在银行交易流水、代发工资、房贷和消费贷客户全景视图信息等都没有引起行方的高度重视和应用。在银行交易流水的变化是我们判断一个授信客户最有力的工具。银行不缺大数据,缺少的是发现大数据的眼睛和收集、加工、整理大数据的思维、工具方法。
商业银行的金融科技输出面临着考验。与在80、90年代银行成立电脑公司相类似,当前大中型银行甚至个别中小银行纷纷成立金融科技公司,意在为本行和同业提供专业化的金融客户服务。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银行系的金融科技公司与专业的金融IT服务厂商不同,与互联网巨头成立的金科或数科公司也有本质的区别。银行系金融科技公司的主要骨干技术人员基本上是由银行信息科技部门的人员组成,对商业银行业务的掌握和理解远胜于其他IT公司。但是,他们原来在银行的工作,基本上都是接受本行业务部门的业务需求,开展项目研发和实施运维服务,少有用技术创新驱动业务发展的成功案例。同时,与互联网巨头的金科或数科公司相比,银行系金融科技公司在面向终端客户服务的产品方面,客户体验显然处于劣势。还有一个较为明显的差距,银行系金融科技公司作为企业化运营的公司,市场营销和产品推广的意识、能力和手段与上述两类公司相比相去甚远。由原来坐等业务部门需求、接受IT服务厂商谦恭地上门拜访,转变为到市场上找米下锅,这不是打着“商业银行”金字招牌就能解决的问题。
三 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面临的问题
当前,大多数中小银行尤其是省级农信机构刚刚完成或者正在进行二代核心业务系统的升级换代;基本完成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微信银行、各类自助机具的配备,并开始进行微银行、远程银行等服务方式的创新尝试;数字化运营和管理也迈开了探索的第一步。
但是,中小银行网点的自助服务在机具的数量、种类、服务项目、客户体验和智能化等方面与先进的商业银行存在不小的差距,加上所服务客户群体的特有属性,导致网点服务依然以人工为主,营运和服务成本居高不下。中小银行具有区域优势,相当一部分中小银行特别是农信机构抓住聚合支付大行其道的良好机遇,在当地大力拓展线下收单业务发展并取得良好的成效。然而,也正是因为只能服务区域性客户的限制,其线上收单业务与大型商业银行、支付巨头差距甚大,形成了线上线下收单服务相割裂的现状,难以聚合形成全国范围内线上线下金融服务一体化的能力。受限于监管限定服务领域和范围,农信机构缺乏为大规模的跨区域农村流动人口提供跨区域金融服务的能力。
虽然,有少数中小银行在在线融资业务方面取得突破,但是绝大多数机构仍处在初期的探索阶段,甚至仍在研究讨论阶段,与先进的商业银行也有很大的差距。
在中小银行中,农信机构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和社会职责决定了他们要以服务县域及以下的实体经济为主。而与农业生产、农民生活相关的涉农数据信息孤岛现象十分严重。农村的土地所有权、经营权和承包权信息、农民宅基地的权属和登记、粮食和良种补贴、农村贫困户和五保户、农业保险、新农合、农业生产资料、农田水利建设等诸多信息,分散在政府的农业农村、国土资源、税务、财政、人社、水务、医保等各个部门和农资生产销售企业。目前,没有一个权威部门可以将各类涉农信息集中统一管理和应用。
据有关部门的统计,中国有2.2亿个农户、2.8亿农民工、220万余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还有数以亿计的留守老人和儿童。在数字经济大行其道的今天,如何用数字金融服务农村、农业、农民,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课题。举几个2020年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以下简称“农信银中心”)调研的案例:
案例1 广西马山信用社一个信贷员要分管72个贫困户的一揽子金融服务,这些贫困户分散在山区的各个角落,有的根本不通车。但是,地方政府又不对信用社开放信息系统,只有靠信贷员翻山越岭采集贫困户信息,仅72个贫困户的建档立户工作就耗时数周。
案例2 目前,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大多持有家乡农信机构开立的银行卡,一旦出现银行卡遗失、忘记密码、网银和手机银行忘记密码等现象,挂失补卡、密码重置不能跨省解决,只能回到发卡机构所在省市农信机构的网点办理。
案例3 据2020年9月的实地调研,中西部地区农信机构个人客户中存折户占比较高,如陕西的南郑、勉县、神木、靖边等农信机构的存折客户占比超过40%;东部发达地区的农信机构存折户占比也不低。如浙江慈溪农商行的存折户占比仍有31%。农村留守人员包括老人、儿童对于先进的数字化金融应用无法接受,农村地区的数字化金融服务条件仍不成熟。而且,他们缺乏金融风险防范意识,极容易被电信诈骗分子利用骗取钱财。
当前,涉农信息严重的孤岛现象、跨区域服务能力的限制、大量存折户的存在,对于中小银行,尤其是农信机构银行的数字化转型,包括未来数字人民币的应用推广都是一个极难解决的难题。
与此同时,大中型商业银行正在以更先进的技术、更丰富的产品、更完善的服务向县域乡镇的金融服务下沉延伸,金融服务出现了“内卷”现象,县域金融不再是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自留地”,可以说“腹背受敌”。加之县域农业生产经营配套的经营服务不完善,农信机构服务县域的农村客户,还用传统的思维,传统的服务方式去服务传统的客户。
有关中小银行试点应用数字人民币的问题。根据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的规划要求,全国农村金融机构和城市商业银行分别通过农信银中心和城银清算公司一点接入人民银行数字货币互联互通平台。鉴于目前一点接入该平台的系统尚未正式投产,部分农信机构和城市商业银行已经与六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运营机构开展了直连业务。一点接入互联互通平台投产上线后,必须按照人民银行的要求进行“断直连”,确保各项业务的有效监管和正常运行。
从当前数字人民币试点运行的情况来看,六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总部及其运营机构都声称对非运营机构的商业银行提供服务与面向本行的服务保持一致,运营机构的业务相对独立、与本行的业务分开,但是到六大行运营机构的基层机构就发生一些异化。在数字人民币的试点地区,区域性商业银行在国有商业银行开立数字人民币清算账户,区域性商业银行的对公和个人客户通过其手机银行开立国有商业银行的对公和个人钱包,相应的客户信息也发送至国有商业银行。
此外,阿里的网商银行和腾讯的微众银行也作为运营机构进入试点名单。下一步,掌握流量入口的这两家互联网巨头,在数字人民币方面将会有什么动作,会不会对现有的支付清算市场格局带来新的冲击,仍需要时间证明。
总之,第三方支付机构是在商业银行应该做而没做好的个人、小额支付结算领域里拔得头筹,商业银行还基本守住了对公支付结算领域的服务范围。在未来数字人民币应用推广的时代,中小银行如何应对大型商业银行和两家互联网银行运营机构可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是一个值得实时关注并积极应对的问题。
四 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的现实选择
中小银行开展数字化转型,切忌大而全、照搬照套他行经验,不能也没有必要像大中型商业银行一样全面铺开。要因地制宜“小而美”,选择一至两个业务条线或产品服务进行试点和探索,在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全面推进数字化转型工作。
第一,网点轻量化。以农信机构为例,除西藏以外的全国建制乡镇基本上都有农信机构的营业网点,总数在7.9万个左右。由于承担很多政策性任务和社会责任,乡镇银行网点不能根据经营效益的好坏进行撤并,运营和服务成本居高不下。所以,大力营销电子银行业务,将柜面服务分流到客户自助渠道,解决网点的生产力,将有限而宝贵的人力资源投入到机器无法替代的面对面营销工作中,仍应该成为农信机构长期坚持的工作方向,目标就是网点服务自助化、流程化和智能化。
第二,流程专业化。中小银行的网点前台操作服务占用了大量的业务处理和授权交易,是银行运营较重的成本负担。各行可以因地制宜,对整个营运条线的会计核算流程,管理制度、操作规程进行改革创新。按照前台上收、中台集中、后台风控的原则,逐步开展各业务条线的流程再造工作,努力打造前中后台协调统一的数字化业务流程,工作的重点强化数字化风险防控机制、大幅提升客户体验。
第三,服务场景化。即将银行专业化的金融服务进行客户场景化的应用输出,也即近年来较为流行的开放银行。在这方面中信银行和浦发银行较为领先。中小银行如何在开放银行、交易银行方面有所作为?可以利用原有几乎被忽视的直销银行系统,向预付费消费的美容美发店、洗车行、健身房等中小商户输出直销银行的账户管理和客户资金存管服务;向餐饮连锁企业、大型商超、平台类综合销售实体企业输出小型、闭环的供应链金融服务等。经营良好的中小企业也可以成为供应链金融的核心企业,如农副业生产中的种子、饲料等优质种养殖企业等。
第四,主攻农村收单市场和白名单在线授信。目前,大多数省级农信机构都在大力拓展农村收单业务市场,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农信机构日均的收单业务量大约在3500万~4000万笔,并形成了大量的商户资金沉淀。江苏、安徽、浙江、湖北、贵州、四川等省联社业务规模较大,仅以交易排在全国中上游的某省联社为例,商户资金活期存款沉淀日均在600亿元左右。同时,部分省区联社利用活跃商户的交易信息等资料,开展面向商户和个人消费的在线融资业务,在线贷款做得风生水起,如安徽省联社的“金农信e贷”在贷款规模和风险控制方面均取得了不俗的业绩,为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也为中小银行的数字化转型做出了榜样。
所以,对于中小商业银行来说,不是盲目跟风他行做所谓在线获客的工作,而应该聚焦如何为现有的客户做好数字金融服务的问题。
第五,线上线下支付融合发展。农信机构遍布城乡的营业网点一方面是营运成本巨大,另一方面又是极其宝贵的金融服务资源,可以为对公和个人客户提供线下、面对面的金融服务。农信机构要解放思想、打破地域、部门之间的条块分割,将网关支付、快捷支付、收单业务和网点服务功能向全国农信机构彼此开放。农信银中心正在以农信银资金清算系统为基础,扩展系统的线上代收、代付服务功能,着力推进全国农信机构线上线下支付结算服务一体化。该项工作完成后,任何一个农信机构的网点都可以代表全国农信机构为客户提供线上线下相融合、全国性的支付结算服务,构建起国内最大的物理网点和线上服务一体化的支付结算服务网络。
第六,选择合适的合作方。中小银行在与银行系金融科技公司合作时,要基于促进自身业务发展和保护客户信息安全、交易数据自有的原则;在与第三方支付机构合作时,要抱团取暖、统一议价,形成服务价格谈判和业务运行合作联盟,提高中小银行的议价能力和市场地位;在引进外部数据服务时,要选择有资质、有牌照或者有政府部门背书的数据公司合作,遵守《征信业管理条理》等相关法规和网络安全法;在与互联网企业的数科公司合作时,要注意防止客户流失和信息泄露。
五 农信银中心助力中小银行数字化转型工作
农信银中心作为人民银行批准的六家清算组织之一,在履行农村地区特约清算组织职能的同时,为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提供相关的金融科技服务,助力各成员单位的数字化转型工作。
农信银中心提供的金融科技服务分为系统托管和“一点接入”技术服务。其中,系统托管是为以农信机构为主的中小银行,提供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微信银行、电子商业汇票、门户网站、网上商城、核心业务系统和外围系统灾备等金融科技服务。
“一点接入”人民银行的各类金融基础设施服务,包括代理中小金融机构(农信社、农商行、农合行、村镇银行、民营银行、直销银行以及其他中小金融机构),一点接入网联和银联办理第三方支付机构的资金清算业务、接入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互联互通平台、国库信息处理系统(TIPS)、中央银行会计核算系统(ACS)、上海票据交易所(CPES)、人民币跨境清算系统(CIPS)、电子信用证系统(NLCS)、清算总中心集中代收付综合服务平台等。
“一点接入”合规信息类服务,包括代理服务对象接入百行征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社保信息、公安部一所和三所的身份证信息、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的数字函证信息服务平台、银保信公司的各类保险和车辆信息等。
通过农信银中心一点接入各类金融基础设施和信息服务,可以复用成员单位与农信银中心的报文、网络和安全设施,大幅降低系统建设和运营成本。以集中接入上海票交所终端使用费为例,省联社通过农信银中心接入票交所的价格仅是与其单独接入价格的1/4到1/7之间。
农信银中心还取得了工信部颁发的“电子认证许可证”,可以为银行业机构提供电子认证服务以及软证书服务;电子合同系统为银行各类签约服务提供电子合同和存证服务;线上贷款强制公证服务可以帮助商业银行处置违约贷款,快速进入司法流程,通过线上公证处和互联网法院,实现对违约者限制高消费,协助商业银行提高金融债权实现效率、降低金融债权实现成本、有效提高金融债权风险防控水平;利用银企直连ERP财务软件,为商业银行实现跨行现金管理服务;B2B在线支付系统支持商业银行为网上商城的对公客户提供在线支付服务等。(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运营总监 尚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