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

农信银资金清算中心

400-868-5678

2023年反假货币宣传月丨谨防“道具类”假币

发布时间:2023年09月15日 信息来源:中国人民银行 点击次数:

什么是“道具类”假币?

  “道具类”假币是以道具类专用的名义,印有“中国影视银行”、“中国儿童银行”、“道具专用”等字样,仿照人民币、外国货币颜色、图样、尺寸制作的新类型假币。

“道具类”假币案件

  近期,“道具类”假币案件在全国范围内呈现多发、高发态势,涉及伪造、诈骗、地下交易、炫富等动机,严重影响人民币正常流通秩序。

  案件1  冒充真币购买商品

  ◇ 2023年8月

  ◇ 新疆

  嫌疑人使用4张“道具类”假币赴商店购买商品。

  案件2  成捆偿还债务诈骗

  ◇ 2023年8月

  ◇ 北京

  某公司使用3捆“道具类”假币归还受害人30万元债款,事后发现3捆现金除第一张为真币,其余均为“道具类”假币。

  案件3  冒充真币到银行存款

  ◇ 2023年7月

  ◇ 上海

  客户持3捆现金赴某银行办理存款,钱捆均为人民币“道具类”假币。

  案件4  进行非法兑换

  ◇ 2023年6月

  ◇ 杭州

  某男子以低于正常汇率的兑换比例(100美元~500元人民币),使用美元“道具类”假币诈骗受害人1万元人民币。

合法使用人民币图样

  人民币图样使用应严格遵守《人民币图样使用管理办法》。

  根据第四条、第九条规定,禁止在祭祀用品、生活用品、票券上使用人民币图样。人民币图样应单面使用,不损害人民币形象、不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不使公众误认为人民币等。

风险提示

  制作、销售、使用“道具类”假币是违法行为。禁止非法使用人民币等货币图样制作道具。

  提升假币防范意识及识别技能,收到成捆现金,要拆开清点,外币兑换需至银行等正规渠道办理,一旦遭遇“道具类”假币违法犯罪行为或相关线索,要及时向公安机关报警。

中国人民银行温馨提醒:

反假货币,人人有责

防范假币,保护自我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